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门类,历代发展出多种风格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五大书体及其衍生写法:
一、篆书体系
1. 大篆(金文/钟鼎文)
商周青铜器铭文,以《毛公鼎》《散氏盘》为代表,线条浑厚朴拙,结构错落自然。甲骨文也属早期篆书体系,保留明显象形特征。
2. 小篆(秦篆)
秦代李斯规范文字,笔画粗细均匀,《泰山刻石》体现典型特征。清代邓石如开创"铁线篆",加入提按变化。
二、隶书体系
1. 古隶(秦汉简牍)
湖北睡虎地秦简、汉代《马王堆帛书》显示隶变过程,保留篆意但出现波磔。
2. 八分隶(规范隶书)
《礼器碑》的瘦劲、《张迁碑》的浑厚、《曹全碑》的秀美形成不同流派,"蚕头燕尾"笔法成熟。
三、楷书体系
1. 魏碑体
《张猛龙碑》方笔为主,《郑文公碑》圆润含蓄,洛阳龙门造像题记多悍劲刀痕。
2. 唐楷
欧阳询"险劲"、颜真卿"雄浑"、柳公权"骨力"、赵孟頫"秀润"为四大家典型风格。
3. 馆阁体
明清科举考试规范书体,强调"乌、方、光"特征,但易流于板滞。
四、行书体系
1. 行楷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代表二王体系,笔势连贯仍保持楷法。
2. 行草
颜真卿《祭侄文稿》"无意求工而极尽变化",苏轼《寒食帖》体现"尚意"书风。
五、草书体系
1. 章草
保留隶书波磔,西汉《急就章》字字独立。
2. 今草
王羲之《十七帖》确立规范,张旭、怀素发展狂草,《自叙帖》打破字间界限。
特殊表现形式:
飞白书:蔡邕创制,笔画中留白
鸟虫书:春秋战国装饰篆书
漆书:金农以偏锋作隶,如刷漆状
工具与载体差异:
甲骨刻辞的峻利、摩崖石刻的苍茫、笺札小品的精微、榜书巨匾的磅礴,都影响最终视觉效果。当代创作还融入现代构成理念,出现少字派、墨象派等新探索。掌握各种写法需理解笔法核心"永字八法",并关注材质、尺幅、时代审美等综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