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币的铸造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发展历程跨越3000余年,不同时期的技术与形制特点鲜明:
1.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256年)
最早的货币为自然贝币,商晚期出现青铜仿制贝。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布币(晋、韩等地)、刀币(齐、燕)、圜钱(秦)、蚁鼻钱(楚)等区域性货币体系。
2.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货币,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确立外圆内方的形制标准,奠定后续2000年铸币基础。采用青铜范铸工艺,钱文小篆体。
3.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武帝发行五铢钱(前118年),重量精确,沿用至隋朝。新莽时期铸“货泉”“布泉”等,工艺精美,采用悬针篆字体。
4. 唐代(618年—907年)
唐高祖废五铢改“开元通宝”(621年),钱文欧阳询书,标志“通宝”体系开端。出现翻砂铸造法,产量提升。
5. 宋代(960年—1279年)
铸币技术达巅峰,年号钱制度化。出现对钱(篆隶成对)、铁钱、纸币交子。徽宗瘦金体“崇宁通宝”为艺术精品。
6.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明代推行“洪武通宝”,晚期流入西班牙银元。清代延续方孔钱,顺治确立五式钱制,光绪年间引入机器铸“龙洋”。
扩展知识:
中亚地区曾出土汉唐钱币,反映丝绸之路商贸。
钱文中“重宝”多为当十等大钱,“元宝”常指白银货币。
鉴定古币需结合锈色、声音、文字风格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