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币上出现骑马图案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有以下几种典型类型值得探讨:
1. 汉代马钱
又称"打马格钱",是汉代的游戏币或鉴赏币。正面多为骏马图案,配以"赤兔""追风"等名马名称,背面常见人物骑马造型。这类钱币并非流通货币,可能与汉代盛行的相马文化或博戏有关。
2. 辽代骑马武士钱
契丹辽国铸造的某些非流通纪念钱上,会出现骑马射箭的契丹武士形象。这反映了游牧民族的尚武传统,典型如辽代"大辽天庆"钱,武士佩骑马奔腾的图案极具民族特色。
3. 元代银锭马纹
元代银锭"元宝"上偶见阴刻骑马纹,可能与蒙古帝国重视骑兵有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载,元代纸钞上也印有骑马图案,这与蒙古人"马背得天下"的统治意识相关。
4. 民俗钱中的马题材
明清时期大量生产的民俗钱上常见"马上封侯""马到成功"等吉祥图案。表现猴子骑马的组合谐音"马上侯",反映了科举时代人们求取功名的愿望。
5. 安南仿制中国马钱
越南古代仿照中国马钱铸造的"安南马钱",正面为汉字"日进千乡",背面是写意风格的骑马人像,这类钱币多见于明清时期的中越贸易带。
古币上的马形象具有多重象征:
军事象征:代表国力强盛,《宋史·舆服志》载"马者,兵象也"
速度隐喻:如唐代"飞钱"虽无图案,但命名即含快速流通之意
祥瑞寓意:《相马经》将良马与国运相联系,汉代"天马"铜镜与钱币纹饰存在互通现象
需注意的是,中国主流流通货币(五铢钱、通宝钱等)极少采用人骑马图案,这与西方硬币常见统治者骑马像的传统形成对比,反映中国货币文化更重文字而非图像的特质。现存真品马钱多藏于国家博物馆,民间常见多为后世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