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钱币叫什么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其货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官方铸造并流通的钱币被称为“半两钱”,因其铭文刻有“半两”二字而得名。这种钱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从多元化走向标准化,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政策的核心实践之一。
一、半两钱的历史背景与形制特征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态各异(如齐国的刀币、楚国的蚁鼻钱),严重阻碍经济流通。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主持推行圆形方孔钱为法定货币,终结了货币割据局面。半两钱的核心特征如下:
| 项目 | 数据细节 |
|---|---|
| 材质 | 青铜(含铜量70%-90%) |
| 重量标准 | 12铢(约7.5-8克) |
| 直径范围 | 26-38毫米 |
| 铭文形式 | 小篆“半两”对称分列方孔两侧 |
| 铸造技术 | 石范→陶范→金属范渐进革新 |
二、半两钱的考古发现与数据分析
现古出土的秦半两钱实际重量与理论值存在差异,反映了当时铸造管理的动态变化。陕西、湖北等地重大遗址出土钱币数据如下:
| 出土地点 | 样本数量 | 平均重量 | 重量离散系数 |
|---|---|---|---|
| 陕西秦始皇陵陪葬坑 | 347枚 | 7.2克 | 18% |
|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 215枚 | 6.8克 | 23% |
| 四川青川战国秦墓 | 182枚 | 5.9克 | 31% |
数据表明,秦朝中后期因战争消耗与私铸现象,半两钱出现显著减重趋势,离散系数增大反映质量管控松动。这种波动为汉代铸币制度改革埋下伏笔。
三、货币统一的历史影响
半两钱的推行实现了三大突破:
1. 经济整合:简化税收与贸易结算,推动全国市场形成。史载“赀钱”制度规定财产税需用半两钱缴纳。
2. 技术传承:方孔设计便于成串携带(“贯”的起源),浇铸工艺被汉五铢钱继承使用600余年。
3. 文化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通过钱币形制固化,成为中华货币美学范本。
四、延伸:货币体系运作机制
秦朝在推行半两钱时建立了配套制度:《金布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形成布帛—钱币双轨制;官方设立“钱府”管理铸币,严惩私铸者“刑为城旦”。据里耶秦简记载,基层官吏俸禄中钱币占比达40%,显示货币经济渗透深度。
半两钱虽随秦亡而退出流通,但其奠定的圆形方孔钱范式持续影响中国货币史近两千年。直至民国时期,这种承载着中华文明特质的货币形态才最终被机制银元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