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钱币上刻的文字主要使用西夏文(又称“蕃书”),少数钱币同时铸有西夏文与汉文。以下是具体特点和相关知识:
1. 西夏文的特点
西夏文是西夏王朝(1038—1227年)仿汉字创造的方块文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复。钱币上的西夏文多为年号或币值,例如“福圣宝钱”“大安宝钱”等。这些文字与汉字形似但完全不同,需专门研究方能释读。
2. 汉文钱币的存在
部分西夏钱币兼铸汉文,如“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反映了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这些钱币多为楷书,风格接近宋代钱币,可能由汉族工匠参与铸造。
3. 钱币材质与类型
西夏钱币以铜钱为主,兼有少量铁钱(如“天庆元宝”铁钱)。形制多为方孔圆钱,尺寸较小,铸造工艺较宋钱粗糙,可能与西夏铜矿资源不足有关。
4. 历史背景
西夏铸币始于景宗元昊时期,初期依赖宋朝钱币流通,后逐步推行本土货币。钱文内容多体现年号或吉语,如“贞观宝钱”代表西夏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年)所铸。
5. 存世与考古发现
西夏钱币存世稀少,尤以西夏文钱为罕见。20世纪以来,宁夏、甘肃等地窖藏出土的西夏钱币为研究其经济史提供了实物依据,例如贺兰山山嘴沟窑藏发现的多品种西夏钱币。
6. 文化融合的体现
钱币文字的双语现象展现了西夏“番汉并重”的政策,既有党项民族文化自信,又吸纳中原货币体系,反映了丝绸之路东段多民族政权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