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博物馆的古钱币展厅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货币历史文化展示空间,集中展现了从商周至民国时期的货币发展脉络。以下为该展厅的核心内容和相关扩展知识:
1. 历史脉络系统化展示
展厅以时间轴为主线,分设先秦货币、秦汉半两五铢、唐宋通宝、明清银锭等专题展区。其中战国时期赵国"甘丹"刀币(邯郸造)与燕国"明刀"体现了河北地域特色,汉代五铢钱则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制度(长达739年),其铸造工艺采用叠铸技术,效率较单范铸造提升5倍以上。
2. 珍稀钱币典藏
王莽"一刀平五千"金错刀:新莽时期"六泉十布"货币改革的代表性产物,错金工艺存世量不足百枚。
唐代"开元通宝"鎏金银钱:非流通货币,多用于宫廷赏赐,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
清代"咸丰元宝"当千大钱:反映太平天国时期通货膨胀的实物证据,蒂部多留有挫痕痕迹。
3. 特色专题研究
设置"河北铸币史"专区,重点展示正定府、保定府钱局文物。其中清代宝直局铸币资料包含原始钱模、母钱、部颁样钱等成套工具,直观展现古代翻砂铸造法的11道工序。另设"货币经济"板块,通过不同时期米价与钱币购买力的数据对比,揭示历代通货膨胀现象。
4. 互动体验创新
展厅配备VR铸钱模拟系统,游客可体验从制范到浇铸的全过程。特别设计的"钱币拓印工作台"提供汉代五铢、唐代开元等6种经典钱币模具,采用宣纸与朱砂拓印的原始工艺。数字化展柜支持360度观察钱币细节,部分珍品提供显微放大功能,可清晰查看钱文錾刻痕迹。
5. 学术研究支撑
馆藏货币类文物237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近年与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开展的X荧光检测显示,汉代五铢铜含量普遍在82%-86%之间,唐代会昌开元的铅含量高达25%,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开元劣钱"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钱币》等核心期刊。
该展厅每周二至周日开放,设有义务讲解服务,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举办"古钱鉴赏"公益活动,提供免费鉴定服务。常设展览配套出版有《冀地泉踪——河北历史货币图录》学术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