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之美,古今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其意境、笔墨、气韵皆可入诗。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
1. 意境之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道出中国画"以虚代实"的留白妙谛。宋徽宗"踏花归去马蹄香"以蝴蝶追蹄入画,更显诗词与绘画的"诗画一体"境界。水墨氤氲间,一叶扁舟、半角远山,引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千年遐思。
2. 笔墨之韵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则点破"骨法用笔"的精髓。明代徐渭题墨荷:"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狂草般的泼墨,恰是文人画"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的注脚。
3. 四时之趣
郭熙《林泉高致》云:"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此般意境常见于画跋。沈周题《庐山高图》:"山耶云耶远莫知",将米氏云山的朦胧墨韵与诗意交融。至若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枯荷孤禽,则是以减笔写尽萧瑟。
4. 人文之思
赵孟頫《鹊华秋》题诗:"齐州九点烟,历历树上月",将地理风物升华为文化符号。文徵明"坐看青竹变琼枝"(《雪景山水》),暗含道家"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哲学。近代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题画句,更成为写意美学的核心表述。
知识延伸:
中国画题款艺术始于北宋,苏轼、米芾常以行草题诗,至元代形成"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传统。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文人画更重笔墨意境。清代石涛"一画论"谓:"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揭示了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