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小块白色物质通常由多种因素导致,可能与矿物成分、形成环境或后期处理有关。以下是详细分析和扩展知识:
1. 高岭土或方解石伴生矿
绿松石常与高岭土、方解石等白色矿物共生,尤其在矿床中未完全分离时,白色部分可能是残留的伴生矿物。这些矿物硬度较低,抛光后与绿松石主体形成颜色差异。
2. 矿坑或孔隙中的沉积物
绿松石属于多孔性矿物,形成过程中若渗入硅质或钙质溶液,会在孔隙中形成白色沉积。这种现象在瓷松(高密度绿松石)中较少,而在面松(低密度)中更常见。
3. 表面白霜(反碱)
人工优化处理的绿松石(如注胶或沁胶)可能在潮湿环境或接触汗液后析出胶质或盐分,形成白色絮状物。避免长时间接触酸碱物质可减少此现象。
4. 风化作用
长期暴露在干燥或强光环境下,绿松石表层可能失水褪色,尤其含铜量低的部位会呈现苍白色。这类风化白斑通常质地疏松。
5. 注蜡或染色不均
商业处理中,蜡质填充未完全渗透或染色工艺缺陷会导致局部泛白。紫外线灯下可能观察到荧光反应差异。
6. 铁线附近的矿物聚集
褐黑色铁线周围常伴随石英、磷铝石等白色矿物,属于天然纹理特征,需与瑕疵区分。
扩展知识:
优化处理鉴别:国标将绿松石优化分为“处理”(需标明)和“未处理”。注胶绿松石密度较低,遇热可能释放胶味;天然白斑分布通常更随机。
地质成因:绿松石形成于含铜、磷的酸性岩淋滤矿床,铜离子致色,白域可能因铜元素缺失或铝磷酸盐成分变化导致。
保养建议:避免高温暴晒,定期用微湿软布清洁,密封保存时可放置水润保养盒维持湿度。
若白域伴随裂纹或明显结构松散,可能是后期磕碰或劣质胶结导致,需谨慎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