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明(1859—1930),字润宝,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艺匠,江苏宜兴人,活跃于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作为紫砂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作品以造型洗练、胎质纯净、装饰精巧著称,在紫砂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陈光明出身制陶世家,早年拜师邵友廷系统学习紫砂技艺,深得传统技法精髓。其创作高峰期正值清末外销壶鼎盛时期,作品融合文人审美与实用需求,擅长光素器与花器双修,尤以竹节、梅桩等仿生题材见长。故宫博物院学者周高起评其作"形制古雅,泥色温润,有明人遗风"。
| 艺术分期 | 年代 | 代表作 | 艺术特征 |
|---|---|---|---|
| 初成期 | 1880-1895 | 仿古如意壶 | 线条简洁,重传统形制 |
| 成熟期 | 1896-1915 | 竹根壶 | 仿生逼真,刻绘精微 |
| 晚期 | 1916-1930 | 四方传炉壶 | 几何造型,方中寓圆 |
陈氏独创"双层胎壁"成型法,使薄胎器皿兼具强度与透气性。其配泥讲究,善用天青泥与梨皮泥调配,烧成后呈现独特"桂花砂"肌理。装饰技法以浅浮雕配合阴刻最具特色,刀法如笔,深浅错落有致。
| 代表作品 | 尺寸(cm) | 技法特征 | 重要收藏 |
|---|---|---|---|
| 竹节壶 | 14.8×9.5 | 七段竹节镶接成型 | 上海博物馆 |
| 梅桩壶 | 12.3×7.8 | 堆塑梅枝镶银丝 | 香港茶具馆 |
| 三足鼎壶 | 16.2×11.4 | 青铜纹饰拓印 | 南京博物院 |
陈光明开创"宜钧釉紫砂"新工艺,将钧窑窑变釉与紫砂胎结合,拓展了材质表现力。其女陈汉仙继承父业,成为民国时期杰出女陶艺家。弟子中尤以裴石民成就最高,2018年嘉德秋拍中陈光明制、裴石民刻的合璧之作《段泥供春壶》以437万元成交。
| 拍卖纪录TOP3 | 年份 | 成交价(RMB) | 拍卖行 |
|---|---|---|---|
| 矮梅桩壶 | 2021 | 632.5万 | 北京保利 |
| 竹段壶 | 2019 | 517万 | 中国嘉德 |
| 四方隐角壶 | 2016 | 368万 | 西泠印社 |
陈光明的创作历程折射出晚清紫砂三大转型:1)外销需求推动器型多样化;2)文人定制催生诗书画刻融合;3)作坊生产向工作室制过渡。其作品中可见清晰的日本"煎茶道"影响,如部分急须壶采用侧把设计,印证了当时中日紫砂贸易的密切交流。
当代研究者通过显微结构分析发现,陈光明制壶所用黄龙山四号井紫泥含石英量达28.5%,高于常规泥料,这是其作品历经百年仍葆有温润质感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艺术遗产持续滋养着现代紫砂创作,2006年宜兴市政府重建"光明陶艺研究会",系统整理其留存的三百余件原始模具与制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