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原皮通常被称为"紫砂泥"或"原矿紫砂泥",细分则有多种类型,主要依据矿料色泽与产地划分:

1. 紫泥:最常见的基础泥料,呈紫棕色,质地温润,可塑性高。细分有清水泥(纯紫泥)、底槽清(矿层底部带绿泥颗粒)等。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色紫而不姹,砂粗质古肌理匀"。
2. 朱泥:因含铁量高,烧成后呈朱红色,泥性紧致收缩率大(可达20%),质感细腻。分黄龙山朱泥、小煤窑朱泥等。《茗壶图录》称其"色如朱砂,声似金石"。
3. 绿泥:原矿呈淡绿色,分本山绿泥(黄龙山产)与段泥(与紫泥共生矿)。烧成后多为米黄或青灰色,含云母颗粒,透气性佳。
4. 红泥:与朱泥同属红色系,但矿层较浅,含氧化铁成分,烧结后色泽红润,如大红袍泥(产量稀少)。
5. 团泥(段泥):紫泥与绿泥共生矿,天然形成双色颗粒,烧成后呈黄褐或青铜色,古称"梨皮泥"。
扩展知识:
原矿需经露天风化、粉碎筛滤、陈腐(窖藏数年)等工序才能成泥,现代亦有添加氧化金属的"调配泥",但传统派推崇原矿天然色泽。
泥料特性直接影响壶的透气性(双重气孔结构)与养壶效果,如朱泥适合高香茶,紫泥适配性广。
宜兴黄龙山为公认顶级矿源地,2005年封矿后老泥料价格倍增,业内以"一厂老泥"(1970年代国营厂库存)为珍品。
当代制壶名家如顾景舟曾强调"泥是骨,工是魂",选壶时除泥料外还需结合工艺、器形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