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其中顾恺之(约348—409年)被认为是早期山水画的重要奠基者。尽管他的原作已佚失,但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其《画云台山记》是早期山水画理论文献,描述了山水构图与意境结合的创作理念。
更早的线索可见于汉代墓葬壁画(如洛阳西汉墓壁画中的山水元素),但这些多为背景点缀,尚未形成独立画科。南朝宗炳(375—443年)的《画山水序》首次系统阐述山水画理论,提出“澄怀观道”的美学思想,但其画作未传世。
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约550—604年)的《游春图》(藏于故宫博物院),以青绿设色和“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处理开创了唐宋山水画范式。唐代李思训、王维进一步推动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分野,形成后世“北宗”“南宗”两大体系。
需注意,早期山水画与人物画密不可分,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背景已显独立倾向。考古发现如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元素也印证了南北朝至隋唐的过渡风格。山水画的成熟是集体演进的结果,而非单一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