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玉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红山文化玉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的代表性玉器,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等地。典型器型包括C形玉龙、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等。红山玉器工艺以简洁粗犷著称,多采用岫岩玉,表面常见瓦沟纹和浅浮雕技法,具有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
2. 龙山文化玉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玉器,以玉圭、玉琮、玉斧、玉璋为主,造型规整,工艺精细,体现了礼器功能的强化。山东日照两城镇、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器是典型代表。
3. 商周时期北方玉器:商代晚期的殷墟(今河南安阳)出土大量玉器,包括玉戈、玉璧、玉人、动物形佩饰等,工艺上出现双钩阴线雕刻。西周时期陕西周原遗址的玉器以龙凤佩、组玉佩为特色,纹饰更趋繁复。
4. 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玉器:战国至汉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玉器以透雕龙纹佩、狼形饰、蹀躞带板为主,材质常见和田玉,风格融合中原与草原文化,突出动物题材。
5. 辽金元时期玉器:契丹、女真、蒙古族的玉器注重实用性,如春水玉(海东青擒鹅纹)、秋山玉(山林鹿虎纹)、镶嵌玉带饰等,题材多反映游猎生活,工艺上常采用镂雕和俏色技法。
补充知识:
北方玉器多用辽宁岫岩玉、新疆和田玉及地方闪石玉,与南方良渚文化的透闪石玉料形成对比。
红山玉龙是中华龙图腾的早期实物之一,而C形龙造型可能源于北斗七星的天文崇拜。
商周时期“六器”(璧、琮、圭、璋、琥、璜)的礼制传统深刻影响了北方玉器的发展。
北方玉器的演变反映了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交融,兼具原始宗教、礼仪、装饰等功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