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题材的古代国画作品,在传统绘画史中虽不似春节、中秋般常见,但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创作脉络和典型案例。以下是具体分析:
1. 龙舟竞渡主题
宋代院画中已有表现端午龙舟的佚名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明池争标图》虽以北宋皇家园林为主题,但其龙舟竞渡场景与端午习俗高度吻合。明代仇英《南都繁会图卷》中亦有民间赛龙舟段落,船只造型与人物动态极具文献价值。此类作品多采用高远构图,通过波浪纹与旌旗营造动势。
2. 民俗生活场景
清代徐扬《端阳故事图册》(现藏北京故宫)以八开册页系统描绘悬艾草、裹角黍等节俗,采用工笔重彩技法,衣纹用钉头鼠尾描,器物描绘参照《金石索》考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五毒"符号的刻画,蟾蜍、蜈蚣等形象采用没骨技法,体现驱疫禳灾的民俗心理。
3. 文人即兴创作
元代吴镇《屈子行吟图》虽已佚,但据《平生壮观》记载,其以泼墨法表现屈原"披发行吟泽畔"的意境。明代陈洪绶《饮酒读图》则以夸张的人物造型呈现士大夫阶层的端午雅集,假山石运用"鬼脸皴",案上菖蒲与酒器形成符号学隐喻。
4. 道教题材延伸
上海博物馆藏宋代《天师图》实与端午密切相关,天师执剑斩蛟形象暗合"恶月除毒"传统,画面中出现的朱砂、菖蒲剑等元素采用"一笔金"技法施以矿物颜料。此类作品常见于南宋道观壁画粉本。
5. 宫廷绘画表现
清乾隆时期《雍正十二月行乐图·端午》采用中西合璧画法,郎世宁参与指导的"线法画"技术生动再现了皇家射柳、赐扇等礼仪。画面中石榴花与蜀葵的设色可见蒋廷锡花鸟画影响,建筑透视则参照《工程做法则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