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当代书法名家群体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以下为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及其艺术特点:
1. 包俊宜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擅长大篆与行草。其篆书取法西周金文,融入汉代碑刻的浑厚气息,行草则以二王为根基,兼具黄庭坚大戟之势。代表作品《包俊宜书法集》展现了对金石趣味的现代性诠释。
2. 陈加林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精于草书与楷书。其狂草受张旭、怀素影响,强调线质的变化节奏,独创"雨夹雪"章法;小楷取法钟繇,结体宽博古雅。曾主持策划"黔墨三百年"等学术展览。
3. 闵思源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并重。专著《明代贵州书法史》填补地域书学研究空白,实践上以隶书见长,融合《礼器碑》的瘦劲与《石门颂》的恣肆。
4. 秦良静
贵州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篆刻与书法双修。其甲骨文书法突破契刻原型,以毛笔表现刀笔交融的肌理效果,印章取法古玺,2019年获"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
5. 郭堂贵
布依族书法家,六盘水市书协主席。将民族审美意识注入魏碑创作,尤以《张猛龙碑》为基,强化撇捺的波磔之势,形成"峻利疏朗"的风格,代表作《北盘江赋》长卷达15米。
6. 邓健
贵州民族大学书法专业导师,专攻章草。深入研究《平复帖》《出师颂》,提出"简牍笔法体系"理论,创作中结合敦煌写经笔意,形成古朴率真的个人面貌。
地域文化影响方面,贵州书法家普遍注重从本土资源汲取养分,如对"红崖天书"的神秘符号、摩崖石刻(如《葛镜桥碑》)的民间趣味进行现代转化。当前创作趋势呈现三个维度:一是对少数民族文字(如水书)的书法化探索,二是喀斯特地貌意象的线条表现,三是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书法实验。
教学体系上,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已建立完整的书法本硕培养机制,推动理论研究和创作队伍的代际传承。2023年"黔中书风晋京展"集中呈现了38位老中青书法家的探索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