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董大师在国际收藏界享有极高声誉,他们的专业知识与鉴赏能力往往体现在对以下几个领域的深刻理解:
1. 瓷器鉴定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元代青花、明清彩瓷的断代与真伪辨识是核心能力。大师通常掌握胎土成分、釉料、烧制工艺等细节,例如通过“火石红”判断明清瓷器真伪,或从青花发分永乐、宣德时期作品。
2. 青铜器研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铭文、锈蚀特征是重点。大师需熟悉《周礼》记载的礼器制度,能通过范线、垫片痕迹辨别铸造工艺,或从金文书法风格推断年代。海外学者常关注流失海外的著名器物,如大克鼎、子龙鼎的流传谱系。
3. 书画鉴赏
对笔墨技法、纸张绢帛、题跋印鉴的综合分析是关键。例如通过“皴法”区分北宋范宽与元代黄公望,或从避讳字判断清代书画年代。日本学者尤其关注唐宋禅宗书画,如梁楷《泼墨仙人图》对室町时代美术的影响。
4. 玉器与杂项
红山文化玉龙、良渚神人纹琮的宗教含义,明清竹雕“留青”技法的流派演变,都是重要课题。国际拍卖行常咨询中国专家对“痕都斯坦玉器”或“剔红漆器”的评估意见。
5. 修复技术传承
故宫“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者,掌握矿物颜料调配、古法装裱等绝活。欧洲修复师常与中国团队合作处理丝绸之路出土文物。
西方收藏家尤其看重中国专家的“眼学”经验,这种通过大量实物观察形成的直觉判断,与科技检测手段形成互补。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初卢芹斋等古董商推动中国艺术品西传,其鉴定笔记至今仍是研究资料。当前国际争议聚焦于流失文物 repatriation(归还原属国)问题,中国学者正通过考古报告比对、3D数字复原等方式加强跨国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