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定山的行书书法艺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审美,体现了深厚的笔墨功力与个性表达。其作品在笔法、结体、章法及意境营造上均有独到之处,值得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1. 笔法特征
卢定山行书以二王体系为根基,中锋运笔为主,线条凝练而有弹性。起笔多藏锋,收笔或顿挫或引带,转折处常见方笔与圆笔交替,形成"折钗股"般的力度。其飞白处理自然,枯润对比强烈,如《古诗四帖》中虚实相生的笔画,展现了对速度与节奏的精妙把控。
2. 结体创新
突破传统行书平正之态,采用"斜画紧结"构图,单字重心常偏于右上,左放右收的态势明显。如"風"字右部刻意压缩,与左侧长撇形成张力。这种结构源自对米芾"欹侧取势"的改良,结合当代视觉艺术中的不平衡美感。
3. 章法布局
纵向取势明显,行距大于字距,营造疏朗通透的空间感。作品常见"群组化"处理,三至五字为一视觉单元,通过墨色浓淡与字形大小制造段落感。其手卷作品《赤壁赋》中,块面式的节奏划分借鉴了绘画构图原理。
4. 墨法探索
善用"涨墨"技法表现体积感,如"山"字下部渍墨晕染,模拟水墨画效果。枯笔飞白与饱墨形成"屋漏痕"般的自然肌理,这种对材料特性的挖掘反映了当代书法的实验性倾向。
5. 学术价值
卢定山提出"三度空间"理论(平面构成、笔墨层次、心理空间),将书法从二维展现扩展到多维感知。其1998年发表的《行书时空论》系统阐述了线条的"势能转换"原理,对当代书法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延伸
对比明代董其昌行书可见,卢定山减弱了淡墨虚笔的使用,强化了块面对比;相较于林散之的草书意趣,其作品更注重单字结构的完成度。这种"碑帖融合"的路径,实为对清代何绍基书风的当代演绎。
卢定山书法在拍卖市场表现稳健,2021年其六尺整张《李白诗》在香港嘉德以287万港元成交,反映学术界与收藏界的双重认可。需注意的是,其伪作常见于市面,真迹笔触的"屋漏痕"效果及印章的"金石味"是重要鉴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