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假古董诈骗老年人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此类骗局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及社会危害:
1. 犯罪手法分析:
犯罪团伙多伪装成古玩商贩或"鉴宝专家",在农贸市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物色目标,通过夸大藏品价值、伪造鉴定证书等方式实施诈骗。
常见套路包括"高价回购"诱饵(承诺代为拍卖后高价回收)、"专家免费鉴定"陷阱(收取高额服务费)、"国宝帮"话术(编造历史故事抬高藏品身价)。
近期出现新型电信诈骗变种,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虚假捡漏视频,诱导老人参与线上"古董投资"。
2. 目标群体画像:
主要针对60岁以上尤其是独居老人,利用其收藏爱好、保值增值心理及信息闭塞弱点。
部分案件显示,诈骗分子会长期"养客",通过赠送小礼品建立信任关系后实施大额诈骗。
3. 文物鉴定知识科普:
正规文物鉴定需具备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鉴定资格证书》,民间机构出具的证书多无法律效力。
唐代青瓷、明清官窑等热门藏品90%以上流通品为赝品,真品通常需经过碳14检测、釉质分析等科学鉴定。
根据《文物拍卖管理办法》,个人委托拍卖需提供合法来源证明,所谓"海外回流文物"多系骗局。
4. 跨区域作案特征:
汉滨区破获的案件多涉及跨省犯罪链,赃物多来自河南、江西等地仿古作坊,成本不足百元的仿品常被炒至数万元。
犯罪团伙组织严密,分为"吸粉组"(寻找目标)、"讲师组"(话术)、"后勤组"(伪书)等分工。
5. 与防范建议:
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时需提供交易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此类案件可能涉及诈骗罪与销售伪劣产品罪竞合。
建议子女定期为老人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关于欺诈赔偿的规定。
正规收藏应通过国有文物商店或具备《文物经营许可证》的机构,个易可要求出具省级文物部门审核的《文物鉴定评估报告》。
此类犯罪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危害文物保护秩序。2023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安部开展的"金鹰行动"已将古董诈骗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建议群众通过12337平台举报线索。收藏领域有句行话叫"宁买残真,不买赝全",提醒投资者保持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