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书法课日记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书法课,心情既兴奋又紧张。老师布置了日记作业,正好记录下这次难忘的体验。
1. 课前准备
上课前,老师要求我们准备好毛笔、宣纸、墨汁和砚台。他特别强调毛笔的选择——新笔要用温水浸泡开锋,避免直接用力按压损坏笔毛。宣纸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初学者更适合用半生熟宣,既能体现墨色变化,又不会洇墨太严重。砚台磨墨时,要顺时针匀速研磨,墨汁浓度以“浓如漆,淡如水”为佳。
2. 基础笔法练习
课程从“永字八法”开始,老师演示了侧(点)、勒(横)、(竖)等基本笔画。尤其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要领:
- 写横画时,笔锋先向左轻顿,再右行,末尾稍驻提起;
- 竖画需藏头护尾,如“悬针竖”要渐行渐提,尾部出锋如针尖。
我反复练习时手腕僵硬,老师纠正说:“运笔要用手腕带动手指,力度如太极,轻重相间。”
3. 文化知识延伸
课间老师讲到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隶书起源于秦代狱吏程邈,汉代成为官方字体,代表作《曹全碑》;
- 毛笔的“四德”是“尖、齐、圆、健”,对应笔锋聚拢、笔毛平整、毫身饱满和弹性十足;
- 墨分“松烟墨”与“油烟墨”,前者乌黑沉稳,后者光泽细腻。
4. 实际书写体验
尝试写“永”字时,墨汁忽浓忽淡,笔画粗细不均。老师指出问题:蘸墨后要在砚台边刮去余墨,行笔速度需均匀。意外的是,宣纸的“飞白”效果让字迹有了虚实变化,老师说这是书法的天然韵味。
5. 课后感悟
书法不仅是技巧,更是心性的修炼。王羲之《书论》说“凡书贵乎沉静”,初学需耐住性子。老师还推荐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适合打基础。
今天的课程让我明白,毛笔每一划都藏着千年智慧,期待下次能画出更流畅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