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颜料的调法涉及传统矿物、植物颜料的特性与技法,以下为详细的分类和技巧:
1. 矿物颜料的研磨与胶矾使用
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需研磨成粉末后调胶使用。传统采用桃胶或明胶,胶液浓度需适中——胶少则附着力差,胶多易干裂。调制时先用温水泡胶,再与颜料混合研磨至均匀。朱砂等重色需分层沉淀取色,上层偏黄(朱磦),下层深沉(头朱)。
2. 植物颜料的提取与固色
花青、藤黄等植物颜料需注意抗氧化。花青以蓝草汁发酵沉淀制成,用时加水稀释;藤黄为树脂,忌与铅白混合(易变黑)。可加入少量明矾水增强稳定性,但过量会导致色涩。
3. 胶矾水的配制比例
熟宣作画前需刷胶矾水(胶:矾:水≈1:1:30),夏季胶量减少以防霉变。测试浓度用舌尖轻触,微涩即可。矾过量易使纸张脆化,元代《写像秘诀》载“矾如鬼脸,不可重施”。
4. 金属颜料与墨的融合
金、银粉需用蒜汁或白芨胶调和,增强黏性。泥金画法需在瓷碟反复研磨至无颗粒。与墨混用时,应待墨色干透再施金属色,避免化学作用发乌。
5. 仿古底色制作
仿绢本效果可用赭石+墨+微量花青调淡,大面积平涂后趁湿用清水笔晕开边缘。宋画常见“檀色”为赭石调和胭脂,需隔水加热使融合均匀。
6. 色墨互破技法
湿画法中,先以墨骨铺底,趁湿撞入石色(如三绿),利用水分张力形成自然渗化。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即用此法呈现山体层次。
7. 当代创新媒介
现代画家试验加入丙烯媒介剂增加矿物颜料亮度,或用水干色(日本新岩)弥补传统色域。但需注意化学调和剂可能加速宣纸老化。
8. 调色禁忌与材料搭配
铅白(蛤粉)不与硫化物颜料(如赭石)接触,易氧化变黑。清代《芥舟学画编》强调“五色相合,需知阴阳”,暖色系宜配动物胶,冷色系多用植物胶。
中国画颜料调配的核心在于“胶为骨,水为血”,不同材质需匹配相应技法。现存敦煌壁画中已发现唐宋时期采用蜂蜜调色的实例,可见传统材料的多样性仍有待继续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