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创作中,若避免使用白色普通油画棒(通常指蜡质油画棒),可通过以下替代方案实现丰富效果,同时拓展油画的表现维度:
1. 利用画布底色
选用有色底材(如灰调、赭石或深色画布)替代白色基底,通过保留部分底色作为画面亮部。古典油画常用此法,如提香在底层铺设深色后逐步提亮,避免大面积使用白色颜料。
2. 多层透明画法(Glazing)
通过稀释的透明色层叠加构建明度变化。例如:用浅镉黄+透明媒介薄涂可模拟阳光效果,代替直接涂抹白色。伦勃朗常以此法表现肌肤光泽。
3. 厚堆触觉肌理(Impasto)
使用钛白/锌白油画颜料配合调色刀堆砌,或混合大理石粉、石英砂等增稠媒介制造浮雕感。梵高的《星月夜》即通过厚涂实现光涡动势。
4. 金属与矿物颜料
引入珠光色(如酞菁蓝混合云母粉)、天然矿物色素(孔雀石绿、青金石粉)制造反光质感。中世纪坦培拉绘画常用金银箔贴附高光。
5. 负空间构图控制
通过深色包围未覆盖区域形成视觉亮部,如怀斯的水彩作品中留白技法。油画中可用沥青色(Bitumen)打底后刮擦出亮线。
6. 媒介物拓展
用冷蜡媒介(Cold Wax)混合油彩增加透明度,或尝试树脂光油(Dammar)罩染增强反射。安塞尔姆·基弗常结合乳胶、稻草等综合材料。
7. 光学混色原理
并列放置互补色(如橙与蓝)通过视觉混合产生灰调,减少物理调和中白的使用。印象派点彩技法即基于此理论。
8. 基底改造方案
预先用丙烯石膏制作凹凸肌理,干后罩染油彩;或使用吸油底子(如黏土底)降低颜料亮度,使少量白更具冲击力。
从材料学角度,传统铅白(碱式碳酸铅)因其高覆盖力曾被广泛使用,现代钛白(二氧化钛)虽稳定性更佳,但过度使用易导致画面"粉气"。马蒂斯晚年剪纸创作即证明:通过色彩并置与空间经营,无需依赖白色亦可创造光感。当代艺术家如里希特更以刮擦、溶剂溶解等减法工艺重构画面明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