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壶嘴的开孔数量根据壶型、功能及工艺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单孔设计
传统紫砂壶(如西施壶、供春壶)壶嘴常为单孔,孔洞较大,多见于明清时期老壶。单孔结构简单,但易被茶叶堵塞,需搭配较大茶叶或茶漏使用。明代制壶名家时大彬早期作品多采用此设计。
2. 多孔滤网(7-19孔)
现代实用壶常见多孔设计,孔径约1.5-2mm,呈放射性排列。7孔适合红茶类,13孔以上适合细碎茶叶如铁观音。顾景舟制壶时注重孔数与水流弧度的力学匹配,要求出水顺畅且无涎滴。
3. 球形滤网
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半球形不锈钢滤网,可拆卸清洗,多用于大容量壶(300ml以上)。此种设计突破传统泥料限制,但影响壶内茶叶舒展空间。
4. 特殊开孔结构
- 内壁导流槽:在壶嘴与壶身连接处暗刻导流沟槽(如清代邵大亨作品),通过虹吸原理控制流速。
- 双层孔:当代创新设计,外层可见孔配合内层错位孔,可过滤茶毫同时减少堵塞。
5. 无孔鸭嘴式
潮汕工夫茶壶的特有设计,利用壶嘴末端扁平结构实现自然过滤,需配合特定冲泡手法。
开孔工艺直接影响使用体验:孔位需高于壶内最低点3-5mm以防积水,钻孔角度多与壶嘴中线呈15-30度夹角。朱泥壶因收缩率高,开孔需预留20%孔径余量。清代《阳羡茗壶系》记载,开孔不当会导致"流涎(口水滴)"或"气闷(出水不畅)"等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