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奇石百科,专注于文玩收藏类百科知识解答!
当前位置:奇石百科 >> 收藏知识 >> 钱币 >> 百科详情

秦汉时期古代钱币

2025-05-25 钱币 责编:奇石百科 8040浏览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重要阶段,钱币制度逐步统一并系统化。以下是该时期钱币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知识:

秦汉时期古代钱币

1. 秦半两钱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货币改革,废除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刀币、布币等杂币,以秦国原有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半两钱重十二铢(约7.5克),钱文为小篆"半两",其外圆内方的形制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成为此后中国铜钱的典型制式。

- 秦半两采用青铜铸造,但因技术限制,实际重量多有偏差,民间私铸现象普遍。考古发现的钱币实物显示,部分半两钱轻至3克左右。

2. 汉承秦制与钱制演变

- 西汉初年沿用半两钱,但减重严重。吕后时期(前186年)铸造"八铢半两",文帝时改铸"四铢半两",钱文仍为"半两"但实际重量持续下降,反映汉初经济困境。

-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推行币制改革,废除半两钱,发行"五铢钱",开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体系。五铢钱重量标准为5铢(约3.3克),钱文规范,"五"字交笔弯曲,"铢"字金旁呈三角形,工艺精湛。

3. 王莽的复古货币

- 新莽时期(9-23年)推行繁复的货币制度,先后发行"泉货六品"(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和"布货十品"。钱币形制回归刀币(金错刀)、布币(货布),并铸造"国宝金匮直万"等高面值钱币,导致经济混乱。这些钱币设计精美,但脱离实际流通需求。

4. 秦汉钱币的铸造技术

- 采用范铸法:早期使用石范、陶范,西汉出现铜范,东汉发明叠铸技术(多层陶范叠压浇注),提高生产效率。

- 钱文书法演变:秦半两用小篆,汉五铢从篆书向隶书过渡,反映文字演变轨迹。

5. 历史意义与考古发现

- 秦汉钱币的标准化促进了全国市场形成,五铢钱使用达739年(至唐武德四年废止),影响深远。

- 重要出土案例:陕西西安汉代长安城遗址发现武帝时期"上林三官"铸钱作坊,江苏盱眙出土的汉代钱窖藏有半两钱10余万枚,新疆和田发现汉佉二体钱(中西货币融合的见证)。

本站申明:奇石百科为文玩收藏类百科展示网站,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
为您推荐
  • 钱币的文物等级划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进行,需综合考量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稀缺性及保存状态等因素。以下为具体分析:1. 常见定级标准一级文物:具有重大历史、艺
    2025-09-13 钱币 5793浏览
  • 在许昌地摊捡漏钱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地域历史背景 许昌作为三国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流通汉五铢、唐宋通宝及明清铜钱,但地摊真品稀少。豫北地区常见民国时期河南地方铜元(如当十文、当二十文),但品相好的稀缺。
    2025-09-13 钱币 4823浏览
栏目推荐
  • 第五套作为我国现行流通货币,其收藏价值与市场行情主要围绕特殊版本、冠号、品相及稀缺性展开。以下是基于市场行情的分类分析: 一、常规版本参考价格(全品相)1. 1999年版(除1元) - 100元(FA首发冠):单张约400-60
    2025-08-14 钱币 1364浏览
  • 深圳钱币鉴定技巧涉及多个方面,需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下是关键要点及扩展内容:1. 材质分析 - 不同时期的钱币材质差异明显。例如,清代铜钱多为黄铜或红铜,含锌量高的黄铜色泽偏黄,而含锡量高的青铜则呈现
    2025-08-14 钱币 9363浏览
  • 古钱币上显示的"钱"通常指货币本身或相关文字符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内容:1. 面值标识古代钱币常铸有表明货币价值的文字,如:"五铢"(汉代标准货币单位)"开元通宝"(唐代钱文,含"通宝"这一货币称谓)"光绪元宝"(清代
    2025-08-13 钱币 6334浏览
全站推荐
  • 石英岩冒充绿松石是一种常见的宝石造假手段,主要通过染色、填充或表面处理使石英岩在外观上模仿天然绿松石的色泽和纹理。以下是识破这种造假的关键要点及其延伸知识:1. 颜色与纹理的差异 天然绿松石颜色多呈天蓝至
    2025-09-17 绿松石 4802浏览
  • 挖掘和田玉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耐心和技巧的活动,以下是关键经验与注意事项:1. 地质环境认知 和田玉主要产自新疆昆仑山脉,常见于河道冲积层(籽料)或原生矿脉(山料)。籽料因长期冲刷质地细腻,山料则需爆破开
    2025-09-17 和田玉 316浏览
  • 三星堆玉器与越南玉器在考古学、材质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古代东亚地区玉器文化的多样性。 1. 时代与地域背景 三星堆玉器:主要出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年代为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前1000年)
    2025-09-17 玉器 2440浏览
友情链接
底部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