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重要阶段,钱币制度逐步统一并系统化。以下是该时期钱币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知识:
1. 秦半两钱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货币改革,废除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刀币、布币等杂币,以秦国原有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半两钱重十二铢(约7.5克),钱文为小篆"半两",其外圆内方的形制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成为此后中国铜钱的典型制式。
- 秦半两采用青铜铸造,但因技术限制,实际重量多有偏差,民间私铸现象普遍。考古发现的钱币实物显示,部分半两钱轻至3克左右。
2. 汉承秦制与钱制演变
- 西汉初年沿用半两钱,但减重严重。吕后时期(前186年)铸造"八铢半两",文帝时改铸"四铢半两",钱文仍为"半两"但实际重量持续下降,反映汉初经济困境。
-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推行币制改革,废除半两钱,发行"五铢钱",开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体系。五铢钱重量标准为5铢(约3.3克),钱文规范,"五"字交笔弯曲,"铢"字金旁呈三角形,工艺精湛。
3. 王莽的复古货币
- 新莽时期(9-23年)推行繁复的货币制度,先后发行"泉货六品"(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和"布货十品"。钱币形制回归刀币(金错刀)、布币(货布),并铸造"国宝金匮直万"等高面值钱币,导致经济混乱。这些钱币设计精美,但脱离实际流通需求。
4. 秦汉钱币的铸造技术
- 采用范铸法:早期使用石范、陶范,西汉出现铜范,东汉发明叠铸技术(多层陶范叠压浇注),提高生产效率。
- 钱文书法演变:秦半两用小篆,汉五铢从篆书向隶书过渡,反映文字演变轨迹。
5. 历史意义与考古发现
- 秦汉钱币的标准化促进了全国市场形成,五铢钱使用达739年(至唐武德四年废止),影响深远。
- 重要出土案例:陕西西安汉代长安城遗址发现武帝时期"上林三官"铸钱作坊,江苏盱眙出土的汉代钱窖藏有半两钱10余万枚,新疆和田发现汉佉二体钱(中西货币融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