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是否“老”主要从种、水、色、皮壳、雾层等多个方面综合判断,具体特征如下:
1. 种老的表现
晶体结构致密:种老的翡翠原石晶体颗粒细小且排列紧密,打灯观察无明显颗粒感,质地细腻如凝胶(如高冰种、玻璃种)。
硬度高:种越老,硬度越高,切割时砂轮阻力大,边缘不易崩口。
起莹光:种老的原石光线穿透性强,内部折射形成柔和的莹光效应(多见于木那、莫西沙场口)。
2. 皮壳特征
沙粒紧实均匀:老矿料皮壳沙粒细腻、坚硬,呈均匀分布(如脱沙料),手摸有糙手感但不易脱落。
风化纹自然:皮壳出现蜂窝状凹坑或褶皱,是长期风化的结果,常见于会卡、大马坎老料。
脱沙现象:部分皮壳自然脱落露出玉肉,脱沙处种水通常较好(如莫西沙白盐沙)。
3. 雾层与肉质的关联
老料雾层(红黄雾或白雾)较薄且分布均匀,雾与肉质分界清晰,雾层下多为高冰或玻璃底。新料雾层厚且混沌,可能伴随糍粑雾或脏杂。
4. 颜色与光泽
种老的绿色部分通常阳正浓郁,色根扎实不浮于表面,光线照射下有穿透力。若绿色发灰或发黑,可能种嫩。
皮壳泛油性光泽(如黑乌砂的“蜡壳”),是内部玉化程度高的表现。
5. 场口与历史特征
老场口(如帕敢、木那、莫西沙)出产的原料普遍种老,新场口(如铁龙生)多为种嫩料。
老料常见带、松花等次生矿物痕迹,松花密集处往往色进得深。
补充知识:
种老未必水长(如某些蓝水墨翠种老但透光性差),需结合“杠味”(光感刚性)综合判断。
打灯时,种老原石光圈聚拢且穿透深(达5cm以上),种嫩则光散或仅表面亮。
掌握这些特征需长期实践,避免单一看点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