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古董本身并不犯法,但涉及以下情形可能触犯法律或引发法律纠纷:
1. 未经许可的文物鉴定活动
若鉴定对象属于国家禁止交易的文物(如一级文物、出土文物),鉴定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协助非法交易。《文物保护法》规定,禁止买卖出土文物或国有馆藏文物,鉴定这类物品需向文物行政部门申请许可。
2. 虚假鉴定与诈骗
出具虚假鉴定证书或故意高估价值以牟利,可能构成诈骗罪。例如,将现代仿品鉴定为“宋代官窑”并收取高额鉴定费,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常被定性为合同诈骗或民事欺诈。
3. 盗掘文物关联责任
若明知物品为盗掘所得仍参与鉴定,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确,对赃物提供专业协助需承担刑事责任。
4. 资质与行业规范
部分国家(如中国)要求鉴定机构具备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资质。无资质机构开展鉴定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被吊销营业执照。例如,2016年北京某拍卖行因无资质鉴定文物被罚款50万元。
5. 知识产权风险
未经授权对特定文化遗产(如少数民族宗教圣物)进行鉴定,可能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侵犯文化持有者的权益。
扩展知识:
合法鉴定流程应包括:核实物品来源合法性、使用科学检测手段(如碳14、X射线荧光分析)、双专家复核制度。
国际交易中,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保护的材质(如象牙、)需额外申报,否则可能触犯罪。
鉴定报告的法律效力取决于机构资质,法院通常采信国家级文物鉴定委员会或司法鉴定机构的结论。
专业鉴定应坚持“客观、科学、合法”原则,任何环节的违规行为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