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的检测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测试,以下是关键要点和扩展知识:
1. 颜色与纹理:
天然绿松石颜色多变,常见天蓝、蓝绿、浅绿色,呈不均匀分布,伴有铁线(黑色或褐状纹路)。人工染色绿松石颜色过于均匀,铁线生硬,可能用放大镜观察到染料堆积。
2. 铁线特征:
天然铁线粗细不一,有立体感,边缘过渡自然;造假铁线多为压入式,平整无层次,或呈现规则网格状(如“蜘蛛网纹”)。
3. 光泽与质地:
未处理的绿松石多为蜡状至亚玻璃光泽;注胶或浸蜡的绿松石表面可能呈现塑料光泽。高瓷松石质地细腻,低瓷松石疏松易碎。
4. 吸水性测试:
天然绿松石(尤其未优化品)吸水性强,滴清水后表面会缓慢吸收并变暗;注胶或合成品因孔隙被填充,吸水现象不明显。
5. 紫外荧光反应:
部分注胶绿松石在长波紫外线下会发出蓝白色荧光(因环氧树脂残留),但天然绿松石通常无荧光。此方法对无胶处理的仿品无效。
6. 密度与硬度检测:
天然绿松石密度约2.6-2.9 g/cm³,硬度5-6(高瓷料)。低于此范围可能是菱镁矿染色或塑料仿品。可用静水称重法测密度,但需专业设备。
7. 放大检查:
使用10倍放大镜观察表面凹陷或孔洞,注胶绿松石可能留有胶的光泽或气泡;染色品在裂隙处颜色富集。
8. 化学成分分析:
X射线荧光光谱(XRF)或红外光谱(FTIR)可检测铜、铝、磷元素比例(天然绿松石为含水铜铝磷酸盐),并识别人工添加剂。
扩展知识:
优化处理类型:浸蜡(国家认可)、注胶(稳定化处理)、染色(不被认可)。国际上“天然”仅指未处理原石,国标允许注明“优化”。
仿品常见材质:吉尔森法合成松石、染色羟硅硼钙石(“白松石”)、染色菱镁矿(“波斯松石”仿品)。
原矿与灌胶区别:原矿雕刻时粉末呈白色,灌胶品因树脂融合可能呈块状脱落。
鉴别时建议结合多种方法,权威机构证书(如NGTC)最可靠。市场常见的“面松”或“泡松”因质地松散,多数经过优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