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古玩古董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历史、艺术、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下是长乐鉴定古玩古董的几个关键点:
1. 材质分析:古玩材质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例如,瓷器可通过胎土成分、釉色变化判断年代;青铜器需检测合金比例与锈蚀状态。宋代汝窑瓷因含微量玛瑙,釉面呈独特“蟹爪纹”,而明代青花钴料多为进口“苏麻离青”,色泽浓艳且有铁锈斑。
2. 工艺特征:不同时期的制作工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战国玉器盛行“游丝毛雕”,汉代玉璧多见“”工艺;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与漆工处理方式迥异。宣德炉的失蜡铸造与清末仿品的砂模铸造在细节上差异显著。
3. 款识鉴定:官窑瓷器款识的字体、排列方式极具时代特征。永乐款多为篆书无圈栏,成化款以青花双圈楷书著称。需注意后朝仿前朝款的现象,如康熙仿宣德款常出现“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伪托款。
4. 包浆判断:自然形成的包浆是岁月积淀的结果。真品青铜器的锈色层次分明,称为“千年锈”;老紫檀家具的氧化包浆呈现绸缎光泽。作伪者常用化学腐蚀或烟熏手法伪造包浆,但缺乏自然过渡。
5. 科学检测:现代科技手段可辅助鉴定。X射线荧光能检测陶瓷胎釉元素组成,热释光测年适用于公元前500年后的陶器。但需注意,某些作伪手段如核辐射老化的瓷器会干扰热释光结果。
6. 艺术风格:需掌握各时期审美趋向。唐代金器纹饰饱满华丽,宋瓷追求简约素雅;明代永宣佛像面相方圆,清代则趋向程式化。书画鉴定更需熟悉笔墨技法与流派特征,如“浙派”斧劈皴与“吴门”细笔的区别。
7. 文献考据:查阅《格古要论》《饮流斋说瓷》等古籍记载,对比实物特征。清宫造办处档案记录了大量宫廷艺术品的制作信息,是重要参考依据。
8. 市场流通记录:拍卖行成交数据与收藏著录。传承有序的藏品如《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往往具有更高可信度。
需要注意的是,高仿品可能在某几项指标上达到乱真程度,鉴定必须综合评判。近年出现的“三合一”作伪手段(老底接新胎、旧料新工等)更增加了鉴定难度,建议普通藏托具备国家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当代鉴定已从经验学转向“传统眼学+科技检测”的双轨模式,但对于某些特殊品类如高古玉器,仍需依赖资深鉴定师的微观观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