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早期钱币(约1736-1760年)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铸造工艺精湛
乾隆早期钱币延续雍正朝的高标准,采用精炼铜材(多为滇铜),钱体厚重,铸造规整。字口深峻,笔画清晰,地章平整,边缘打磨精细,无明显流铜或毛刺。
2. 钱文书法风格
- 楷书为主:面文"乾隆通宝"为端庄楷书,初期沿用雍正朝书法风格,笔划方正有力。"乾"字左下部分写作"乚"(竖弯钩),"隆"字右下部多作"生"而非"夂"。
- 满文特点: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字(ᠪᠣᠣ)与铸局名,如"宝泉""宝源"两京局字体工整,地方局如"宝浙""宝苏"等笔画略粗。
3. 形制与尺寸
- 直径约24-27毫米,厚度1.2-1.5毫米,重3.8-5克。早期钱较大且重,后期逐渐减重。
- 边缘较宽(约2毫米),穿口方正(约5.5毫米),部分钱币可见旋边工艺。
4. 铸局与版式
早期以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为主,地方局如宝浙、宝苏、宝武等先后开铸。京局铸钱背面满文挺拔,地方局或有字体变异,如宝云局满文"宝"字末笔上翘。
5. 铜质与色泽
采用优质铜锌铅合金(红铜占比高),色泽偏红褐,表面常有"水银古"包浆。新疆地区铸造的"红钱"(叶尔羌局)含铜量更高,呈暗红色。
6. 特殊版别
- "山底隆":乾隆中期以后出现,"隆"字下部"生"写作"山"字形。
- "双点通":部分早期钱"通"字走之底为两点,后期多见单点。
- "缶隆"版:罕见版别,"隆"字右上部似"缶"字。
补充知识:
乾隆早期延续"一钱四分"制(每枚重1钱4分,约5.2克),后因铜价上涨,1760年后减重至1钱2分。此时期大量销毁前朝旧钱重铸,故存世量虽大,但精整版别仍具收藏价值。新疆红钱因流通地域限制,存世较少。部分地方局试铸样钱可能含锡,呈现青白色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