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通宝是朝鲜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铸造量最大的货币之一,由朝鲜王朝于1633年(仁祖十一年)开始铸造,直至1892年(高宗二十九年)才停止使用。其钱币背面的特征和相关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背文类型
常平通宝的背面文字多样,主要包括:
- 单一文字:如“户”“工”“兵”“宣”“营”“训”等,代表铸造机构或用途(如户曹、工曹、军队等)。
- 数字或干支:部分版本背面标注数字(如“一”“二”)或天干地支(如“甲”“乙”),可能与铸造批次或纪年有关。
- 符号或图案:少数版本有星纹、月纹等标记,属于早期试铸或地方特色的体现。
2. 铸造背景与制度
- 常平通宝得名于朝鲜的“常平厅”,最初借鉴了中国明代钱币的形制,但逐渐形成本土化风格。
- 背文反映了朝鲜独特的“分铸制”,即由中央和地方多个衙门共同铸造,如“户”为户曹,“兵”为兵曹,“宣”为宣惠厅。
3. 版别与演变
- 早期(17世纪)钱币厚重,文字方正;后期(19世纪)因通货膨胀,钱体变薄,文字趋于细弱。
- 背文组合复杂,如“户·当五”表示户曹铸造的当五钱,部分还有“十”“百”等面值标记。
4. 历史价值
- 常平通宝是研究朝鲜经济史的重要实物,其背文记录了大量官方机构信息,反映了朝鲜王朝的财政体系。
- 部分特殊版别(如背“训”“新”等)因存世稀少,成为钱币收藏的珍品。
5. 与中国钱币的关联
- 形制上仿照明代“永乐通宝”,但背文系统自成一体,与中国清代钱币的“满汉文”风格明显不同。
- 部分边境流通的常平通宝被中国东北地区民间使用,俗称“韩钱”。
补充知识:朝鲜高宗时期曾尝试改革币制,推出“当百”“当千”大钱,但因贬值严重而失败。此外,日本殖民时期常平通宝逐步被现代货币取代,但其影响延续至20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