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瓷器作为重要器物,常见于诗词歌赋,以下列举相关作品并附背景解析:
1. 《贡馀秘色茶盏》- 唐·徐夤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此诗描绘越窑秘色瓷的釉美,"明月染春水"比喻釉质莹润,"薄冰盛绿云"形容胎薄釉透。秘色瓷是晚唐皇家专用青瓷,法门寺地宫出土实物印证了其"千峰翠色"的特征。
2. 《吟景德镇兀然亭》- 宋·苏轼
"百种佳瓷不胜挑,霁红霁翠比琼瑶。"
"霁红霁翠"指景德镇红釉与青釉瓷器,宋代景德镇首创影青瓷,透光度达0.8-0.9,胎体透光性为历代之冠。
3. 《陶歌》- 清·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阐述青花瓷烧造工艺:先在素胎上钴料绘画,后施透明釉高温烧制。元代青花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铁元素形成"铁锈斑"特征。
扩展知识:
唐代南青北白体系: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并称,陆羽《茶经》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天青釉因加入玛瑙末产生乳浊效应,现存不足百件;钧窑蚯蚓走泥纹是釉面开裂后低温釉填充所致。
明代彩瓷革命:成化斗彩创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工艺,鸡缸杯采用"分水皴"技法,2014年拍卖价达2.8亿港元。
清代技术巅峰:康熙郎窑红仿宣德宝石红,因铜元素在1300℃高温下还原呈色,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特征。
诗词中瓷器意象多关联士人品格:青瓷"冰肌玉骨"喻高洁,白瓷"类雪似银"示清廉,纹饰中的缠枝莲、岁寒三友等构图体现文人审美趣味。瓷器外销史上,阿拉伯人曾记录"中国瓷碗透光可见指纹",马可·波罗将德化白瓷称为"马可波罗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