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小玉器种类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以下特点和用途:
1. 种类与形制
- 玉璧:象征礼天或财富,常见于贵族墓,纹饰以谷纹、蒲纹为主,部分为简化素面。
- 玉璜、玉珩:多作组玉佩组件,两端穿孔,饰卷云纹或龙形。
- 玉韘(扳指):实用器转向配饰,西汉中期后演变为"韘形佩"。
- 玉剑饰:剑首、剑璏等,体现"玉具剑"等级制度。
- 动物形玉件:如玉握猪(柱形或卧猪形)、玉蝉(琀蝉),寓意"握财""复生"。
2. 工艺特征
- 多采用和田青玉或白玉,常见游丝毛雕、透雕技法,线条流畅。
- 部分小件为改制器(如残璧改制的玉觿),反映"崇玉惜料"观念。
3. 葬俗功能
- 九窍塞:用于填塞遗骸孔窍的方形或柱形玉塞,源自汉代"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不朽"的葬玉体系。
- 玉覆面:由数十片小玉片组成,延续西周传统但趋于简化。
4. 社会与思想内涵
- 大量小型明器化玉器出现,反映厚葬风气下阶层需求。
- 玉器与汉代黄老思想、神仙观念结合,如蝉形琀象征羽化升仙。
5. 典型考古实例
-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金缕玉衣中伴出小玉璧、玉饰。
- 广州南越王墓组玉佩含多件小型玉环、玉舞人。
汉代小玉器既有前代礼制延续,又融入时代审美,其材质、工艺与组合方式对研究汉代手工业、等级制度及丧葬观念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