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方形钱币是王莽时期(公元7年—14年)铸造的“宝货制”中的“布泉”与“货布”,但严格意义上的首款官方方形钱币当属新朝始元年(公元9年)发行的“新莽方孔布币”,其特点如下:
1. 铸造背景
王莽推行复古改制,效仿先秦布币形制,将流通货币改为刀、布、泉等古式,其中“货布”最具代表性。其形制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币文为悬针篆,工艺精湛。
2. 形制特征
“货布”通高约5.6厘米,重约16克,顶部为圆形方孔,下部为长方形铲状,钱体线条刚硬,与后世圆形方孔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设计融合了先秦布币的铲形元素与方孔钱的穿制技术。
3. 历史意义
新莽方孔布币是货币史上的过渡形态,体现了王莽试图恢复周代货币体系的理想化尝试,但因形制复杂、不便流通,最终随新朝覆灭而退出市场。其存世量稀少,考古发现多集中于陕西、河南等地。
4. 延伸知识
先秦时期楚国曾铸造过“郢爰”金版,形制不规则但近似方形,属称量货币;汉代亦有“五铢”铜板的方形变体,但均非主流。新莽方孔布币的独特设计对后世币制影响有限,但其艺术价值备受收藏界推崇。
中国钱币从贝币、布币到圆形方孔的演变,反映了古代经济与铸造技术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