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的中国历史上存在多种古币,发展脉络清晰,且各时期货币形态和功能具有显著特点。以下是分阶段的具体分析:

1. 商周时期(约前1600—前256年)
- 原始货币:海贝是最早的交换媒介,商代墓葬中大量出土,汉字中与财富相关的字(如“货”“贾”)多含“贝”部。
- 青铜仿制贝:商晚期出现铜铸贝币,如河南安阳出土的包金铜贝,标志着金属货币萌芽。
- 青铜块与称量货币:周代使用青铜块(如“铜爰”)按重量交易,常见于楚国地区。
2.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 布币:流通于中原(晋、韩魏等),形似农具“镈”,分空首布(早期有銎)和平首布(晚期扁平),铭文多记地名或重量。
- 刀币:齐国的“齐法化”刀币、燕国的“明刀”为代表,形制源自刀具。
- 圜钱:秦国与东周王室使用圆形圆孔或方孔钱,如“半两钱”雏形,为后世铜钱形制奠基。
- 蚁鼻钱:楚国的小型铜币,铭文似蚂蚁,又称“鬼脸钱”。
- 黄金货币:楚国的“郢爰”为方形金版,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
3. 秦朝(前221—前206年)
- 半两钱标准化:秦始皇推行圆形方孔半两钱,重十二铢(约8克),统一文字、重量,但实际铸造粗细不一。
- 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用于大额支付。
4. 汉朝(前202—220年)
- 吕后八铢半两:汉初减重发行,后因私铸泛滥改行“五分钱”(仅重1.2克)。
- 汉武帝币制改革:
- 三官五铢(前118年):由中央统一铸造,外郭防伪,持续使用至隋朝,影响深远。
- 白金三品与皮币:白金币(银锡合金)和鹿皮币因虚值过大失败。
- 王莽时期(9—23年):推行复杂的“宝货制”,包括刀币(“一刀平五千”)、布币(“大布黄千”)等复古形制,导致经济混乱。
5.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 蜀汉“直百五铢”:刘备铸大值钱,实重仅4克,通货膨胀典型。
- 北周“永通万国”:艺术性高的篆书钱,但虚值严重。
- 实物货币回流:战乱频繁时,布帛、谷物常替代金属货币。
扩展知识:
铸造技术演变:先秦多用范铸法(陶范、石范),汉以后渐用叠铸工艺提高效率。
货币理论:管子提出“轻重论”,主张国家调控货币与物价,影响后世货币政策。
考古发现:河北易县燕国遗址出土成捆刀币,证实战国货币经济规模。
唐朝以前货币的发展体现了从实物交换到金属铸币的成熟过程,形制、材质和制度的变革反映了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统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