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泥料中,最珍贵且备受推崇的当属原矿底槽清,其次为大红袍泥和本山绿泥。以下是具体分析及扩展知识:
1. 原矿底槽清
- 稀有性:产自黄龙山矿区深层,矿脉近乎绝迹,尤其以四号井底槽清为代表。泥料中含有独特的"鸡眼"颗粒(云母和石英聚合体),烧成后呈现紫褐底色与金砂隐现的效果。
- 特性:泥性稳定,油性足,透气性极佳,经泡养后包浆如玉。明清时期名家作品多采用此泥,如时大彬、陈鸣远等。
2. 大红袍泥
- 矿源稀缺:原矿仅存于黄龙山局部区域,含铁量极高(超15%)。烧成后呈朱红色,表面有明显金属光泽,民间称"釉泪"。
- 工艺难点:收缩率达30%以上,极易开裂,成品率不足五成。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其"色如朝霞,千金难求"。
3. 本山绿泥
- 共生特性:与紫泥矿层伴生,独立成矿极少。未调配的纯料烧结温度区间仅5℃,易出现"吐黑"现象。顶级矿料带淡青色,俗称"梨皮泥"。
- 历史地位:常用于装饰工艺,如与紫泥拼镶的"团泥"技法,清代邵大亨曾以此创作代表作。
4. 其他稀有泥料
- 天青泥:原矿于光绪年间已枯竭,现存多为民国库存料。烧成后呈深蓝灰色,顾景舟曾用其仿制供春树瘿壶。
- 黑墩头:含锰量特殊,陈腐20年以上方可使用,民国时期程寿珍擅用此料。
注意事项:当代市场90%的"珍稀泥料"为化工调配,真品需满足三点:黄龙山原矿、自然陈腐3年以上、手工炼制。2017年宜兴发布的《紫砂矿料白皮书》显示,现存底槽清原生矿不足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