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收藏的门种类繁多,尺寸因建筑等级、功能及历史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关于故宫门尺寸及其相关知识的详细说明:
1. 宫门总体特征
故宫的门按等级分为九路门钉(如太和门、午门)和七路门钉(如东西六宫宫门),门扇高度通常在3米至5米之间,宽度1.5米至3米。门钉数量与尺寸直接关联等级制度,例如太和门单扇门宽约1.2米,高4.5米,门钉纵横各九,共81枚。
2. 重要宫门尺寸示例
- 午门正门:中央门洞高8米,宽5.6米,为皇帝专用;两侧掖门高6米,宽3.3米。
- 太和门:明代初建时门高9.8米(含台基),清代重建后略低,门扇高4.7米,属外朝最高规制。
- 乾清门:内廷正门,门高3.8米,宽2.9米,门钉减为七路,体现"外朝内廷"规制差异。
3. 特殊功能性门尺寸
- 角楼门洞:性门洞高约2.5米,宽1.8米,窄而陡峭。
- 后宫寝宫门(如坤宁宫):门高3.2米,宽2.4米,门楣降低凸显私密性。
- 隆宗门军机处旁小门:仅高1.9米,宽1.2米,为紧急通道设计。
4. 工艺与比例关系
故宫门扇遵循"门光尺"吉数比例(1尺=32厘米),如太和门高宽比为9:5,对应"九五至尊"。门厚度多在12-15厘米,采用"攒边门"工艺,芯板浮动以适应北方气候变形。
5. 历史演变与修复记录
乾隆年间《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修缮景运门时实测门高3.6米,与雍正时期尺寸相差2寸,反映木料收缩。现故宫部分门框保留明代原构,门扇多为清代更换。
6. 现代测量数据差异
2015年故宫普查显示,东华门因地基沉降导致现存门高比档案记载矮4厘米,西华门因民国改造宽度缩减0.3米,体现建筑自然老化与人为干预的影响。
故宫门的尺寸不仅是建筑功能的体现,更是礼制、堪舆学说与工艺技术的综合产物。其细微变化蕴含着历史修缮痕迹与古代匠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