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之父”。他的艺术成就和教育理念对中国20世纪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成就
1. 融合中西的绘画风格: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系统学习西方素描、油画技法,归国后主张“中西合璧”,将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笔墨结合,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面貌。代表作《奔马图》以简练的线条和动态造型展现马的,成为其艺术符号。
2. 主题多元:创作涵盖人物、动物、风景,尤以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见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作品通过宏大的叙事和扎实的造型,体现民族精神与社会关怀。
3. 油画与国画双绝:除水墨画外,其油画《箫声》《傒我后》亦展现精湛的写实功底与情感表达。
美术教育贡献
1. 教育体系构建: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北平艺专校长,后参与筹建中央美术学院并任首任院长。引入西方学院派教学体系,强调素描为基础,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现代化。
2. 人才培育:培养吴作人、艾中信、冯法祀等一批杰出艺术家,形成“徐悲鸿学派”。
3. 理论倡导:提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理念,主张艺术应服务社会,反对形式主义。
其他贡献与轶事
1. 收藏与鉴定:倾尽家藏资助学生,捐赠大量艺术品给国家,如唐代《八十七神仙卷》。
2. 社会活动:抗战期间赴南洋举办筹赈画展,卖画资助抗战;1949年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3. 个人品格:坚持艺术为人生,生活简朴,曾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延伸知识
其故居“宜兴悲鸿故居”现为纪念馆,藏有其早期作品及文献。
徐悲鸿与齐白石、张大千交谊深厚,曾力荐齐白石担任北平艺专教授。
国际影响方面,其作品被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收藏,法国政府于1947年授予“艺术与文学勋章”。
徐悲鸿的艺术与教育实践,深刻塑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走向,其精神至今仍激励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