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和田玉的制造手段多样,通常通过以下方式模拟真品的特征:
1. 材料替代
- 染色石英岩:廉价石英岩经化学染料(如铬盐、铁盐)浸泡,模仿和田玉的绿色或黄色,但颜色浮于表面,裂隙处富集色素。
- 乳化玻璃:高铅玻璃中添加消光剂,模仿和田玉的油润感,但内部常有气泡,硬度明显低于真玉。
- 岫玉或大理石染色:质地较软的岫玉或大理岩通过酸蚀后染色,表面易出现磨损,光泽呆板。
2. 人工处理技术
- 酸蚀充填:用强酸溶解玉料杂质后注入环氧树脂,形成"B货"结构,表面呈蛛网状酸蚀纹,紫外灯下树脂可见荧光反应。
- 高温烤色:对低品质白玉或青玉加热氧化,制造黄沁或红皮,但颜色过渡生硬,无自然沁色的层次感。
- 滚筒修形:将山料放入滚筒中与金刚砂摩擦,模仿籽料的卵石状外形,但棱角处仍保留机械打磨痕迹。
3. 伪造籽料特征
- 人工毛孔:通过喷砂或凿击制造假毛孔,但分布过于均匀,无水流冲击形成的自然深浅变化。
- 胶粘皮壳:将真籽料碎片粘接在仿制品表面,高倍放大镜下可见胶结痕迹。
鉴别要点:
真和田玉透闪石含量>95%,断面呈纤维交织结构,密度2.95g/cm³左右;
假货常因染色导致紫外荧光异常,或呈现油脂光泽缺失;
红外光谱检测可识别树脂充填,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矿物成分。
补充知识:
新疆质检机构2018年抽检数据显示,市场上约37%的"和田玉"为处理品或仿制品。国家标准(GB/T 16552)明确要求染色、充填等处理必须标明,但部分商家仍以"天然皮色"名义销售人工处理品。高仿品甚至采用纳米级染色技术,需借助拉曼光谱等专业设备鉴别。
收藏建议:购买时需索要CMA认证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重点关注"颜色成因未测""结构经优化"等备注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