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古玩玉器假货泛滥的现象已成为收藏市场的顽疾,主要原因如下:
1. 作伪技术日益精湛
现代造假手段融合科技与传统工艺,例如:
染色处理:通过化学药剂(如氢氟酸)对劣质玉石进行沁色,模仿古玉的"血沁""土沁";部分造假者采用高压注入法使颜色深入玉髓。
材质替代:用阿富汗玉(方解石)、乳化玻璃等低成本材料冒充和田玉,或使用石英岩染色仿造翡翠,普通消费者难以通过肉眼辨别。
做旧工艺:包括"灰煮法"(草木灰加热褪光)、"砂抛法"(机械打磨制造磨损痕迹),甚至埋入牲畜内脏加速腐蚀。
2. 工地源头造假链条化
部分"工地出土"故事实为精心设计的骗局:
伪造勘探报告、施工照片,搭配假土层包裹的玉器;
雇佣"托儿"扮演农民工、包工头等角色,利用公众对"偶然发现"的信任心理;
伪造检测证书,通过非权威机构出具"汉代风格""符合战汉工艺特征"等模糊结论。
3. 鉴定难点与风险
材料检测局限:常规折射仪、比重测试无法识别高仿,需结合拉曼光谱或微量元素分析;
工艺断代争议:仿制汉代游丝毛雕、清代透雕等技术已可达到90%相似度;
法律灰色地带:部分赝品被商家标注为"工艺复刻品",实则故意引导消费者误判为真品。
收藏建议:
警惕"工地急售""拆迁发现"等话术,要求提供正规考古单位出具的来源证明;
学习基础鉴定知识(如和田玉的纤维交织结构、战汉玉器的砣工痕迹);
通过三方平台交易并留存完整证据链,必要时向文物部门申请司法鉴定。
此类造假不仅扰乱市场,更可能导致珍贵文物的真实出土信息被掩盖,需多方协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