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古典油画技法以严谨的造型、沉稳的色调和深厚的象征性著称,其核心传承自欧洲古典主义,又融入了东正教艺术与本土文化元素。以下是其技术要点及历史背景的详细分析:
1. 素描基底体系
采用严格的学院派素描准备,强调解剖结构与透视准确性。谢罗夫(Valentin Serov)等画家常以木炭或赭石色起稿,通过多层晕染建立体积感。
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不同,俄国画家更注重线性节奏,轮廓线常保留在最终画面中,体现斯拉夫装饰传统。
2. 多层间接画法
典型步骤:铅白底涂层→沥青调制的暖色透明底色(多为赭褐)→不透明底色层塑造→半透明釉染层(多用亚麻籽油媒介)。
希施金(Ivan Shishkin)的风景画会在地层使用铅白+石英砂混合,制造粗糙肌理模拟自然质地。
3. 调色体系特征
受寒冷气候影响,典型调色板偏重土质颜料:乌克兰天然赭石、西伯利亚锰褐、圣彼得堡铅白。
19世纪后引入合成颜料如钴蓝,但克拉姆斯柯依(Ivan Kramskoi)等仍坚持使用传统矿物色制作肖像画。
4. 宗教技法转化
圣像画的金箔背景技术被转化为油画中的金属粉应用,如弗鲁贝尔(Mikhail Vrubel)在《恶魔》系列中使用青铜粉表现铠甲。
蛋彩坦培拉的乳化技术被保留,与油画混合使用以加速干燥。
5. 笔触处理
巡回展览画派(如列宾)发展出“编织笔触”,用扇形笔交叉叠加色层,既保持造型严谨又增强画面呼吸感。
圣彼得堡艺术学院提倡"湿盖湿"与"干扫"交替,萨夫拉索夫(Alexei Savrasov)的《白嘴鸦归来》可见雪景的厚堆与薄涂对比。
6. 媒介剂
典型含晒稠亚麻油(经日光氧化处理)、威尼斯松节油和达玛树脂,按季节调整比例。冬季加入少量薰衣草油延缓干燥。
7. 象征性用光
借鉴东正教圣像画的逆光法则,列维坦(Isaac Levitan)在风景中常营造"天堂光"效果,光源多来自画面上方45度角。
该体系在19-20世纪经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造后,部分传统技术仍通过斯特罗加诺夫学院等机构传承,当代中国油画教学体系中的灰调子控制方法便源自俄国学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