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玉器藏品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国玉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精髓,尤其以夏商周三代至汉唐时期的玉器最具代表性。以下精选部分精品及相关背景知识:
1. 夏商周礼器玉器
- 二里头文化玉牙璋: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是夏代晚期重要礼器,青玉质地,表面有细密阴刻线纹,形制规整。这类玉璋用于祭祀活动,反映了早期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 商代玉戈:商代玉戈多作为仪仗用具,而非实战兵器。洛阳出土的商代玉戈通体磨光,刃部锋利,部分刻有兽面纹,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对玉器的影响。
2. 西周组玉佩
- 人龙纹璜:西周时期流行以多件玉璜、玉管串联的组玉佩,洛阳出土的人龙纹璜采用透雕技法,龙纹与人物造型结合,象征贵族身份。此类玉器常见于虢国墓地等周代高等级墓葬。
3. 汉代葬玉体系
- 金缕玉衣(复制品):洛阳博物馆展示的金缕玉衣复制品,原型为汉代诸侯王级别墓葬出土。玉衣由上千片和田青玉片以金线编缀而成,是汉代“玉殓葬”观念的代表。
- 玉握猪:汉代丧葬习俗中,死者手握玉豚(猪形玉握),寓意财富随葬。洛阳出土的汉玉握猪造型简练,采用“汉八刀”技法,线条刚劲利落。
4. 唐代玉带板
- 胡人伎乐纹玉带:唐代玉带板多采用和田白玉,正面浅浮雕胡人奏乐、舞蹈场景。洛阳作为东都,此类纹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带板背面常有穿孔,用于固定在皮革腰带上。
延伸知识:
工艺技术:战国至汉代玉器普遍使用铁质工具,线条更流畅,出现了高浮雕技艺。唐代玉器受西域影响,出现粟特风格的透雕和镶嵌工艺。
玉料来源:商周时期多用本地南阳玉,汉代以后和田玉成为主流,唐代玉器中可见于阗贡玉的痕迹。
文化象征:玉器从新石器时代的巫术道具,逐渐演变为礼制符号(如六瑞)、道德载体(君子比德于玉),最终融入世俗生活。
洛阳玉器的演变脉络清晰印证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工艺技术及审美趣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