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种翡翠目前仍然存在,但资源已极度稀缺,主要受限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地质资源的枯竭
缅甸北部矿区(如帕敢、木那等)作为玻璃种翡翠的主要产地,经过数百年的高强度开采,高品质矿脉几近枯竭。近年缅甸政府限制开采政策加剧了原石供应紧张,市场流通的玻璃种多为早年开采的库存料。
2. 市场定义的变化
行业当前对“玻璃种”的判定标准较历史上更为严格。真正的玻璃种需满足:
- 透明度:光线穿透时无明显阻隔感,类似光学玻璃;
- 质地:晶体颗粒直径小于0.01mm,结构致密无棉;
- 光学效应:表面刚性光泽(俗称“起荧”)。
现代市场中,许多宣称“玻璃种”的实则为高冰种,二者价差可达数倍。
3. 优化处理技术的干扰
部分商家通过酸洗充胶(B货)或镀膜手段伪造玻璃种特性。天然玻璃种在紫外荧光灯下无反应,而处理品常呈现蓝白色荧光。国际证书(如GUBELIN、SSEF)的“Glass Type”备注需谨慎核查。
4. 收藏市场的现状
顶级玻璃种多见于此两类渠道:
- 拍卖会:苏富比、佳士得近年成交的玻璃种蛋面首饰,单克价超百万;
- 私人藏家:缅甸华侨商帮持有较多老坑玻璃种雕刻件,但多不愿释出。
5. 合成技术的冲击
2020年后,中国地质大学团队已能合成实验室翡翠,其折射率(1.66)与密度(3.33g/cm³)与天然玻璃种一致,但价值仅限科研领域。NGTC鉴定可通过红外光谱检测有机物残留区分。
行业共识认为,未经处理的天然玻璃种翡翠存量不足百吨,且90%集中于博物馆与顶级藏家手中。普通消费者接触的所谓“玻璃种”需通过以下方式验证:索要正规检测机构证书、观察是否有“苍蝇翅”翠性特征、检测比重(3.30-3.36为天然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