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批野生动物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93年6月15日发行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系列普通纪念币”。该系列开创了我国以野生动物为主题的纪念币发行先河,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生态保护宣传意义。以下为详细内容:
发行背景与意义:
1. 该系列是为响应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呼吁,配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国内的实施而发行。
2. 纪念币设计结合艺术性与科普性,旨在提升公众对濒危物种保护的关注。
首批纪念币包含物种与设计特点:
大熊猫(面值5元):
采用“食竹熊猫”图案,主景为一只成年大熊猫啃食竹叶,背景衬以竹林。材质为紫铜合金,直径32毫米,发行量600万枚。
金丝猴(面值5元):
展现滇金丝猴形象,突出其标志性上扬鼻孔及毛色层次,背景为高山森林。发行量与熊猫币相同。
工艺与防伪特征:
1. 首次在普通纪念币中使用紫铜合金材质(铜90%、锌10%),色泽独特且抗氧化性强。
2. 边缘采用连续丝齿防伪技术,币面雕刻运用多层次喷砂工艺,动物毛发细节清晰。
历史地位与市场表现:
此系列后续陆续发行了白鳍豚、华南虎、朱鹮等共10种动物,形成完整体系。
1993年大熊猫币因发行量较少,现成为钱币市场的热门品种,全品相市价可达数百元。
生态保护关联性:
纪念币所选物种均为当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部分物种如白鳍豚现已功能性灭绝,使该系列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实物档案。
收藏建议:
早期野生动物币因流通损耗较大,收藏需注意品相鉴定,部分仿制品常见于市场,真币边缘丝齿应整齐无毛刺,图案浮雕感明显。该系列后续还推出过镀金、加厚等试验版别,但未公开发行,需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