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一钱币的时间始于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但关键性的货币制度改革发生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颁行《至元宝钞条例》。以下是相关史实与扩展知识:
1. 早期货币状况
蒙古灭金、南宋后,原金朝辖区使用交钞,南宋流通会子、铜钱及地方性货币。忽必烈初期仍允许旧币流通,但币制混乱,以白银为主。
2. 中统钞的过渡(1260年)
忽必烈即汗位后即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以丝、银为准备金,面额从十文至二贯,初期币值稳定。这是首次以纸币作为全国主币的尝试,但尚未完全取代旧币。
3. 至元钞的统一(1287年)
因中统钞后期贬值,元廷改发至元通行宝钞,规定1贯至元钞兑5贯中统钞,并严格禁止金、银、铜钱流通,确立纸币单一发行体系。此制度延续至元末,标志货币统一完成。
4. 配套措施
- 设立交钞提举司专管印造,地方设兑换机构"平准库"。
- 实行"称提法":用国库白银回收旧钞调控币值。
- 对伪造者处极刑,并奖励举报。
5. 特殊现象与影响
元代极少铸造铜钱,仅至大、至正年间短暂发行。马可·波罗记载纸币通行欧亚的盛况,但后期因滥发导致恶性通胀,成为元末民变诱因之一。这一实验深刻影响了明初的"大明宝钞"制度。
元朝的货币统一是古代中国首次完全依赖纸币的金融体系实践,其经验教训成为研究纸币经济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