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玉器种类丰富,兼具传统与新兴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转型特点。以下是主要类型及相关背景:
1. 佩饰类玉器
- 玉佩:延续清代风格,常见仿古纹饰如龙凤、螭虎,但雕工趋向简约。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偏好翡翠玉佩,尤其满绿翡翠牌饰。
- 玉簪、玉镯:女性饰物中,翡翠镯子需求大增,受上海、天津等商埠摩登文化影响,出现结合Art Deco风格的几何造型。
2. 实用器皿
- 文房用具:如玉笔筒、印章,多采用和田青玉或岫岩玉,雕刻题材新增金石学影响的青铜器纹样。
- 烟具:翡翠鼻烟壶虽式微,但玉质烟嘴在北方仍流行,常见岫玉或独山玉材质。
3. 陈设类玉器
- 仿古玉器:受考古发现推动,出现仿红山文化玉龙、良渚玉琮等作品,部分用于出口。
- 人物雕件:罗汉、仕女题材居多,采用镂雕技法,面部刻画受西洋雕塑影响更写实。
4. 宗教与礼仪用玉
- 藏传佛教玉法器在蒙藏地区流通,如白玉曼扎盘;汉地寺庙则延续玉观音佛像制作。
- 袁世凯复辟时期短暂恢复玉玺制度,但多用旧料改制。
5. 创新工艺与材质
- 引入电动工具,使浅浮雕线条更细腻,出现“薄胎玉器”仿痕都斯坦风格。
- 翡翠地位超越和田玉,腾冲玉匠采用“阴阳俏色”技法处理原石皮壳。
社会背景方面,玉器生产呈现南北分化:北京仍以宫廷玉作传人为主,保留规矩工整的京作风格;而上海、广州玉坊吸收海派文化,出现镶嵌金银丝的时髦设计。值得注意的是,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曾尝试复兴“辽金玉器”工艺,但存世量稀少。整体来看,民国玉器处于从宫廷审美向市民化、商品化过渡的阶段,为现代玉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