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诸多帝王、文人与艺术家因痴迷书画艺术而获得雅称或历史评价,以下是一些代表性人物及其称号:
1. 宋徽宗赵佶
被称为“书画皇帝”,创立“瘦金体”,创办宣和画院,主持编纂《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其花鸟画《瑞鹤图》等作品体现极致艺术追求,甚至因耽于艺术导致朝政荒废。
2. 米芾
世称“米癫”,因其痴迷书画至癫狂状态。创“米点皴”山水,提出“尚意”书风,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曾以投江威胁索要王羲之《王略帖》,足见其狂热。
3. 王羲之
被誉为“书圣”,其《兰亭序》称“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萧衍评其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七世孙智永亦为书法大家,可见家族传承。
4. 吴道子
尊称“画圣”,擅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展现“吴带当风”线描技法。唐玄宗曾命其一日绘嘉陵江三百里壁画,足见帝王器重。
5. 苏轼
自号“东坡居士”,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理论。其《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与文同开创“湖州竹派”。
6. 赵孟頫
元代文人称其“书画两绝”,创“赵体”楷书,主张“书画同源”。作品《鹊华秋》融合南北画风,影响元四家。
补充知识:
南唐后主李煜虽以词闻名,但精于书法,创“金错刀”体,可惜作品不传。
明代董其昌获“文敏”谥号,其“南北宗论”主导明清画坛三百年。
清乾隆帝虽藏印泛滥破坏古画,但其“三希堂”收藏(《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体现宫廷书画热。
这些人物中,宋徽宗与米芾的痴迷最具戏剧性——前者以江山换艺术,后者见奇石竟呼为“兄”。古代书画家的称号不仅反映个人成就,更暗含时代审美变迁与艺术权力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