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装裱是一门传统工艺,主要分为托裱和装帧两大步骤,其目的是保护画作、增强观赏性并便于保存。以下是详细装裱流程及相关知识:
一、托裱(背衬处理)
1. 湿托法
用稀糨糊将画心正面朝下平铺,覆盖命纸(宣纸或棉连纸),刷实后上墙绷平晾干。适用于较完整的画心,可修复轻微折痕。
2. 飞托法
糨糊刷在命纸上,再将画心轻覆其上,避免直接接触水分。适合颜料易晕染的工笔画或年代久远的古画。
3. 覆褙加固
干燥后的画心需贴覆褙纸(通常2-3层),首层用薄棉料,外层用厚麻纸,增强抗拉力。
二、镶料装饰
1. 材料选择
- 绫:桑蚕丝织物,分单色绫、万字绫等,需经矾处理防渗色。
- 绢:适合仿古画,需注意与画心色调协调。
- 锦缎:多用于手卷包首或立轴天地头,图案有云凤、八宝纹等传统样式。
2. 镶接工艺
采用"回边"或"套边"技法,接缝控制在1-2mm。惊燕带(立轴上方两条垂带)为宋代宫廷装裱遗制。
三、装帧形式
1. 立轴
标准尺寸比例遵循"丈山尺树"传统,天地头比例通常6:4,立柱宽度根据画幅调整。清代宫廷多用"宣和裱"式,镶料多层叠加。
2. 手卷
由天杆、引首、画心、拖尾组成,引首多用洒金笺题签,拖尾纸需25-30cm供鉴赏题跋。装池时采用"月牙杆"收卷。
3. 册页
蝴蝶装(对折式)适合连续画面,推蓬装(上下开合)多用于山水竖构图。内页需"挖镶"以凸显画心。
4. 框式装
当代创新形式,用卡纸留"画窗",需保持2cm以上呼吸空间,防潮背板推荐蜂窝铝板。
四、特殊处理
修复性装裱:对破损画心采用"全色"工艺,使用矿物颜料接笔,需在侧光下校色。
古画重裱:需保留原裱材料信息,揭裱时用热水闷润,分离命纸要控制湿度在60%RH以下。
防蛀处理:传统用黄柏水浸纸,现代可用无酸材料。
五、工具与保养
1. 专用工具
包括砑石(玛瑙或瓷器)、起子(牛角制)、排刷(棕毛密度分7-9级)。
2. 环境控制
装裱完成后需在温度18-22℃、湿度50-55%环境稳定72小时。长期存放建议使用锡匣或樟木箱。
装裱质量可通过"平、软、薄、光"四字检验:画面平整无气泡,手感柔软无僵硬处,厚度均匀无隆起,表面光泽自然无反光点。传统京裱讲究"三分画七分裱",苏裱则以"裱画郎中"著称,修复技术列入非遗名录。当代装裱需在遵循古法基础上,结合紫外线阻隔玻璃、恒湿展示柜等科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