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保养需要遵循科学严谨的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不可逆损伤。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及扩展知识:

1. 防震防摔
老瓷器胎质脆弱,尤其高温釉、薄胎瓷或已有开片的器物需单独存放。陈列时应置于稳定位置,远离通道,底部可垫防滑硅胶垫。搬运时双手支撑器身与底部,切忌抓握耳、柄等易断部件。
2. 环境温湿度控制
理想环境温度为18-24℃,相对湿度50%-60%。湿度过高易导致胎体吸湿膨胀,釉面滋生霉菌;过于干燥会使胶补部位开裂。北方冬季需避免暖气直射,南方梅雨季建议配备除湿机或放置硅胶干燥剂。
3. 光照管理
紫外线会加速釉料褪色,特别是斗彩、粉彩等低温彩瓷。展示柜应选用防UV玻璃,日光直射场所需加装遮光帘。强光环境下年累计曝光时间不宜超过8000勒克斯/小时。
4. 科学除尘
表面浮尘先用软毛刷(驼毛或尼龙材质)单向清扫,顽固污渍用棉签蘸取蒸馏水局部处理。慎用化学清洁剂,明清青花瓷的苏麻离青釉面易被酸性物质腐蚀。出土瓷器需咨询文保专家,避免破坏包浆。
5. 修复原则
出现裂纹或剥釉禁止使用普通胶水粘接,应选用环氧树脂或丙烯酸类文物专用粘合剂。严重破损需交由专业机构采用显微修复技术,传统锔钉修复需评估是否对胎体造成二次伤害。
6. 存储规范
立件存放时胎体间用无酸棉纸隔垫,摞放的盘碗类每件间隔珍珠棉。匣钵土胎器皿需特别注意通风,避免密闭空间产生挥发性盐类结晶。
7. 把持禁忌
观赏时远离食物、化妆品等污染物。手部有汗渍必须佩戴纯棉手套,但釉面光滑的慎用化纤手套以防打滑。宋代以前的高古瓷多数不适合把玩,原始釉面易被皮肤油脂侵蚀。
8. 运输防护
定制内衬EPS泡沫的防震箱体,器物周身包裹3cm以上气泡膜。长途运输需做抗震测试,超过40cm高度的立件应横向放置。海关出入境需提前办理文物通关批文。
专业收藏建议配备电子防潮箱和恒温展柜,明代以前的珍贵瓷器每五年应进行专业检测,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釉面稳定性。出土瓷器的修复保养必须符合《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