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玉器真品表面光泽柔和内敛,呈现出油脂般的光感,是矿物晶体致密排列的物理表现。
莹透:优质玉料常具半透明至微透明特征,如和田玉的"冻状底"或翡翠的"水头",光线照射时有层次分明的透光效应。
致密:真玉断口呈参差状,颗粒结构肉眼不可辨,密度普遍在2.9-3.3g/cm³之间,掂于手中有压手感。
沁色自然:古玉沁色由矿物离子缓慢渗透形成,常见铁锈红、铜绿等过渡层次,与人工染色突兀的色斑有本质区别。
砣工痕:传统工艺留下的旋磨痕、解玉砂碾磨痕迹,现代工具难以完全仿制,阴刻线底部可见粗细不均的砂粒拖曳纹。
包浆醇厚:经年累月形成的氧化膜,呈现出肌肤般的柔滑触感,紫外灯下无现代树脂涂层的荧光反应。
綹裂天成:天然解理纹呈现不规则放射状,裂纹处多有氧化物沉积,与机械撞击产生的爆裂纹迥异。
声音清越:和田玉敲击时发出悠扬的金属共鸣,不同于石英岩类玉石的清脆短促声。
矿物共生特征:和田玉常见石墨点或白云母片,翡翠可见"苍蝇翅"翠性闪光,这些内蕴特征是鉴真要点。
刀法:高古玉器纹饰线条展现商周"双钩碾"、汉八刀等时代性技法,现代电动工具无法复原其气韵连贯的雕刻张力。
从矿物学角度,透闪石玉的纤维交织结构决定其韧性极强的力学特性,可耐受2000次以上的砂纸打磨测试。实验室鉴定需结合红外光谱检测特征吸收峰,797cm⁻¹处的强峰是区分青海料与新疆料的重要依据。藏家需注意现代染色技术已能仿制"枣皮红"等沁色,但盐酸测试会立即褪色。故宫博物院藏品数据显示,70%的赝品因过度追求无瑕质感反而暴露人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