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重要体系,其发展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主要从以下几种艺术形式和技术传统中进化而来:
1. 蛋彩画(Tempera)的继承与突破
- 油画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欧洲流行的蛋彩画(以蛋黄或蛋清为媒介调和颜料)。蛋彩画在13-14世纪广泛用于木板圣像画,但干燥快、难以晕染的局限性催生了改进需求。15世纪佛兰德斯画家凡·艾克兄弟通过改良油性媒介(如亚麻籽油、核桃油),使颜料具备慢干、可叠加厚涂的特性,奠定了油画技术基础。
2. 湿壁画(Fresco)的构图与规模影响
- 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如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天顶画)虽以石灰水为媒介,但其宏大叙事、透视技法与光影处理深刻影响了油画的创作理念。油画继承了湿壁画的耐久性追求,同时克服了其必须依附墙面、修改困难的缺点。
3. 手抄本细密画(Illumination)的精致传统
- 中世纪修道院的手抄本装饰画使用树胶调和矿物颜料,细节极尽精微。北欧画家将这种细腻风格融入早期油画(如扬·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发展出釉染技法(Glazing),通过透明色层叠加实现丰富色彩。
4. 木板坦培拉与油性媒介的结合实验
- 15世纪前后,意大利画家如安东尼奥·达·梅西纳开始在蛋彩画底层上局部使用油性罩染,形成混合技法。这种过渡形态最终被纯油画取代,但保留了坦培拉画对精密素描底稿的重视。
5. 东方与伊斯兰艺术的间接启发
- 通过丝绸之路贸易,欧洲画家接触到阿拉伯地区的干燥油(如油)制作技术,并借鉴波斯细密画的装饰性色彩体系,推动油画媒介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的技术进化还涉及工具革新(如弹性榛毛笔的发明)、画布取代木板等载体变革,以及文艺复兴科学透视法的理论支撑。其兼容性强的特点最终使其成为16世纪后西方绘画的主流形式,并衍生出巴洛克厚涂、印象主义直接画法等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