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玉器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主要走向和发展特点可归纳如下:
1. 礼制功能的延续与突破
西周时期玉器作为礼制载体的功能仍被继承,但礼玉种类减少,璧、圭、琮等器型逐渐简化。诸侯势力崛起导致用玉制度出现僭越,玉器从神圣化向实用化过渡,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组玉佩已兼具装饰功能。
2. 工艺技术的飞跃
- 雕刻技法:出现透雕、镂空、阴刻线与浮雕结合的高难度工艺,典型代表为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展现了分片雕琢后的精密衔接。
- 金属工具应用:铁制砣具的普及使线刻更加流畅,谷纹、云纹等几何化纹饰排列规整,形成了战国玉器的典型装饰风格。
- 抛光技术:玻璃光泽处理达到巅峰,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玉璜表面光洁度接近现代水平。
3. 器型种类的多样化
- 传统礼器:玉璧出现出廓装饰,如中山王墓出土的双龙镂空璧;玉圭向薄片化发展。
- 实用器具:带钩、剑饰(璏、珌)、印章等新兴器类显著增加,反映贵族生活需求。
- 丧葬用玉:玉覆面、玉琀等葬玉系统化,楚地流行的玉琀蝉象征复活观念。
4. 纹饰风格的时代演变
春秋流行繁复的蟠虺纹、龙首纹,战国转向抽象化的谷纹、蒲纹,并与凤鸟纹、螭龙纹组合。湖北荆州熊家冢出土的龙形佩,采用"S"形动态构图,体现战国审美对灵动感的追求。
5. 区域特色的形成
- 中原地区:以规整的几何纹饰为主,符合周文化传统。
- 楚文化区:盛行浪漫风格的透雕玉器,如湖北望山楚墓的龙凤佩。
- 秦地:风格粗犷,多素面玉器,与关中西戎文化交融有关。
6. 思想观念的物化表达
玉器成为诸子百家思想的载体:儒家"君子比德于玉"促使佩玉制度完善;道家观念影响下,玉器出现羽化升仙题材,如洛阳金村墓葬出土的玉舞人。
这一时期的玉器发展,既保留了商周以来的神圣性,又通过技术进步和观念更新为汉代玉器的世俗化奠定了基础。考古发现表明,战国晚期玉器商品化趋势明显,河南阳陵出土的治玉作坊遗址揭示了专业化生产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