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博物馆作为新疆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馆藏古董涵盖了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交融成果,以下列举其代表性藏品及相关背景:
1. 汉代青铜器与钱币
馆藏包括汉代的青铜印章、箭镞及五铢钱,反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治理。特别是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印证了《汉书》中中央政权对西域部落的册封制度。
2. 唐代佛教造像
收藏有7-9世纪的泥塑佛头像,带有犍陀罗艺术风格。部分造像残留金箔,说明当时于阗、疏勒等地盛行镀金佛像传统,与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金像坐高七尺"相印证。
3. 察合台汗国时期釉陶
13-14世纪的绿釉陶罐采用西域特有的钠钙釉,器身阿拉伯文铭文显示当时波斯语在喀什的通行。同期青花瓷残片证实元青花钴料可能经喀什从中亚输入。
4. 清代宫廷赐物
乾隆御赐伯克的鎏金腰带扣、景泰蓝烟壶等,体现清政府对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的赏赐制度。部分器物带有满蒙藏汉四体铭文,凸显多元政治象征。
5. 丝绸之路文书
包括粟特文买卖契约、回鹘文佛经残卷,以及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察合台语医书。其中一件9世纪摩尼教文书采用罕见的红墨书写,符合敦煌出土文书对西域"朱书秘文"的记载。
6. 民族乐器与织物
18世纪热瓦普镶嵌象牙装饰,面板桑木年轮分析显示材料来自和田。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鸭纹锦,其纬线密度达每厘米48根,技术上远超中原同期水平。
这些文物共同构成"十字路口文明"的物证链:汉代简牍记载的"疏勒城"位置通过出土钱币窖藏得到确认;唐代壁画残片上的塞姆字母与梵文并列出现,直观展示语言交融。馆藏还包含19世纪俄国商人遗留的银质盐盒,反映近代殖民贸易对传统工艺的冲击。